在這場支付和金融大戰中,老拉卡拉POS機支付似乎始終沒有拿到入場券。作為一家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拉卡拉POS機支付可謂是“早起晚歸”。
2005年,拉卡拉POS機支付刷卡支付突破了現金支付的限制:一臺POS機,穿梭于各大超市,一部手機讀卡器,穿梭于小商鋪,線下支付和移動支付風頭無兩。當時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還在培養線上支付習慣,騰訊的微信支付連影子都沒有。
但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線下進入,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移動支付的載體。從此,無論拉卡拉POS機支付的手機讀卡器多么輕巧小巧,這個硬件都顯得有些多余。在移動支付的發展過程中,拉卡拉POS機支付的手機讀卡器似乎只是一個過渡產品。
更直觀的數據也印證了拉卡拉POS機支付在豪門夾擊下的尷尬:
除了“紅包”和“打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對線下支付更大范圍的“撕逼”還在上演:
回過頭來看,支付寶的二維碼掃碼基本已經和各大主流便利店打通了。你唱完我上臺,“互掐”的節奏還在繼續。
近日,阿里將O2O業務打包分配給了螞蟻金服。與此同時,阿里和螞蟻金服各出資30億元“復活口碑”。顯然,在阿里的O2O大動作中,更多的重點將放在螞蟻金服的金融支付功能上。螞蟻金服擬與商超合作的電子會員卡,將探索信用消費功能,也將超越“支付”的概念。對于這一系列的計劃,雖然微信支付目前還沒有做出明確的回應,但未來擁有社交場景支付的微信與擁有電商基因的阿里之間的較量顯然不會僅限于支付,而較量很可能會升級到整體的財務狀況。場地。
這一戰,拉卡拉POS機支付似乎無處插手。究其原因,用戶對拉卡拉POS機支付的印象還停留在信用卡工具時代,金融和移動支付似乎與拉卡拉POS機支付無關。端午節期間,拉卡拉POS機支付集團董事長孫陶然發來一封融資15億的郵件,讓拉卡拉POS機支付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視線。本輪融資讓拉卡拉POS機支付估值達到了百億,糧草吃飽后也在醞釀新動作。
事實上,從今年3月份開始,新動作就一直在喊“”。細心的用戶可能已經注意到,從3月份開始,拉卡拉POS機支付分為兩個事業群:拉卡拉POS機支付金融服務集團和拉卡拉POS機支付電子商務公司。主要業務線已成為電子支付、互聯網金融和社區電子商務。拉卡拉POS機支付正式轉型為綜合性互聯網金融集團。
拉卡拉POS機支付此前曾三次更名,從信息咨詢公司到網絡技術公司再到支付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訴求了第三方支付的發展路徑。但顯然,眼下的戰局已經今非昔比了。支付寶線下支付領域的拓展直接否定了孫陶然三年前“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線上和線下)會使用不同的工具”的說法。
另一方面,拉卡拉POS機支付試圖依托300萬商戶優勢進軍社區O2O領域:依托拉卡拉POS機支付平臺上線的“開店寶”+“小店App”,拉卡拉POS機支付整合上游優質供應商資源并省去中間環節,為商家降低開店成本。用戶下單后,店鋪會發貨。可見,拉卡拉POS機支付選擇了一條“輕”路,既沒有庫存壓力,也沒有物流成本。
與O2O領域的其他入局者相比,京東和順豐都選擇了一條相對厚重的道路。重磅車型雖然擴張速度稍慢,但壁壘明顯更加明顯,產品質量和物流配送也更加可控。拉卡拉POS機支付雖然擁有300萬商戶的優勢,但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控制商品質量將成為難題。
融資后,拉卡拉POS機支付無論從財務角度,還是從O2O角度,都將面臨與巨頭的正面交鋒。但和巨頭們燒錢相比,15億根本算不了什么。要想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拉卡拉POS機支付除了掌握自己的線下商戶資源外,恐怕還得想其他的招數。
搜索關鍵詞:拉卡拉POS機? 拉卡拉 POS機?